• slider image 733
:::
汪秘書 - 代轉訊息 | 2017-02-18 | 點閱數: 483

林全內閣完成小幅度改組,由原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接任科技部長,各界對陳良基如何推動產學合作、打通科技政策,頗多期待。

    然而,教育界更關心的卻是,出身台大副校長的陳良基,在教育部次長任內對台灣高教轉型,提出了什麼政策與具體作法?對包括台大在內的高教學術醜聞事件,陳次長有何看法?做了什麼處置措施?現在轉任科技部長後,又要如何面對台大學術醜聞事件?

    全教總認為,面對層出不窮的高教問題,面對貽笑國際的論文造假,陳良基部長的首要任務,就是查察弊案,重振高教形象,而出身台大的陳良基如何處理台大郭明良團隊論文造假案,不僅是檢驗陳部長能力的指標,也是評估台灣高教能否重拾社會信任的關鍵。

    進一步看,近年來出現的論文造假案,真正的元兇正是扭曲、畸形的高教評鑑機制,造成高教體系深陷追求排名與績效主義迷思,教育部與科技部只有徹底改變這樣的形式主義,揚棄績效主義迷思,才有可能使高教發展重回正軌。

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直指:

   當前學術醜聞產生的動因:為了衝數量,掛名最容易;為了衝數量,抄襲、竄改及偽造在所不惜;為了衝數量,專找影響因子邊緣化的期刊!結果就是產生多年來屢受批評的:論文量可以世界排行在前,引用率卻吊車尾的特殊學術景觀!

    賴鼎銘警告,學術醜聞,正在侵蝕台灣的學術及教育根基,只要看看最近幾個媒體的標題,就知道台大學術醜聞的後遺症有多大。賴鼎銘提醒台大,如不及早公布完整調查報告,不只台大聲望受挫,甚至社會對學術界的觀感都受到很深的衝擊,再拖下去,等報告出來,不管結果如何,報告的可信度都會受到質疑!

    賴鼎銘建議,科技部或教育部,眼前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讓此案盡快水落石出,更需要盡快建立抄襲、竄改、偽造等等學術欺騙的完整案例資料庫!這樣的資料庫,讓教師可以在上課時,舉例讓學生了解欺騙的各種現象及嚴重後果,間接建立我們健康的學術誠實文化!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王純娟指出:

    大學教師負有研究之責,惟研究若無「誠信」(integrity),如何教大家相信研究成果,學術又如何進步。台大拿了全國最多教育資源,卻在 2016 年 11 月爆發郭明良研究團隊長期論文造假,台大校長楊泮池身陷其中卻試圖切割,戀棧權位,完全喪失作為台灣高教龍頭首長應有之高度與表率。

    王純娟質疑由下級單位(院)組調查小組,涉案的校長未停職接受調查,下級單位會調查出什麼結果?答案可想而知。

    王純娟並批評,台大教評會亦怠忽職責,理應解聘之人,卻任由他從去年 11 月 11 日公開說要辭職,三個月後還在職、且本薪之外多領 250 萬/年,當真是從學術到做人都是「騙」?王純娟建議,科技部要不要控告郭明良造假團隊,代表人民把科技部鉅額的研究經費(民脂民膏)追討回來?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厚銘表示:

    形式化、量化的評鑑標準,以及追求速成績效的心態,長期造成不少理工醫領域學者習於以衝論文篇數、累積點數、甚至是互相掛名、搶奪指導學生功績的方式來追求名利地位。這股歪風也早已經由教育部的評鑑制度和科技部所推動的 TSSCI 與 THCI Core 等期刊收錄名單擴散到人文社會科學。配合著「五年五百億」等所謂追求世界一流大學排行的補助措施,大學的教學功能亦受到擠壓,而失去教育的實質、損及學生權益。

    黃厚銘指出,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雖值得肯定,但如果前述速成與形式化的心態文化未改,在校務評鑑與個人升等與評鑑制度上,一樣不會帶來實質的改變。學校仍是要求個別學者填表提供量化研究表現資料,以供校務評鑑與升等之用。以致停辦系所評鑑的美意,頂多只是讓大學教師少填一次表格而已,而無實質意義。社會大眾更無需擔心各級學校就此沒了「健康檢查」。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校副教授周平指出:

    首先,教育部所委託成立的高教評鑑中心本身,是一個學閥擴張權力和利益網絡的溫床。從大多數歷屆主管及其部屬的出身背景和他們與各大學盤根錯節的過從關係,我們可以確定,高教評鑑中心從來就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評鑑機構。

    其次,為了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各私立大學紛紛捨年輕博士不聘,改而大量延聘教育部退休的高官或國立大學人脈和金脈皆佳的主管級教授,到私校坐領雙薪、擔任門神。從實效來看,許多大學確實因此挺過評鑑,獲取大量獎補助款項。這說明,評鑑助長了傳統文化中借勢借端、便宜行事的歪風。

    再者,指標化的評鑑對受評單位而言,有如以單一標準尺度來衡量理應多樣的大學。導致各大學改以績效主義治校,對教職員施壓,要求他們在每個學期和每個學期中都要有能以量化數據顯現的成果。從此,大學中的研究、教學、服務和輔導,紛紛走向形式主義、短期速成、做假造偽的歧途。

全教總要求教育部、科技部負起責任

    全教總認為,台灣高教問題已經病入膏肓,台大論文造假案,以及台大荒腔走板的處理方式,更是重創高教形象,台大做為台灣頂尖大學的代表,不能忘記大學社會責任(US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郭明良團隊論文造假案如何處理,以及台大校長楊泮池的責任歸屬,就是社會重新評價台大的指標。

    全教總並建議科技部與教育部,不要輕忽學術醜聞對台灣高教的傷害,來自台大的陳良基部長,更應以最高標準、儘快處理台大論文造假案,至於教育部更應勇於認錯,徹底放棄貽誤台灣高教發展的錯誤評鑑制度。

 

 

全教總要求科技部長陳良基積極處理台大論文造假案

記者會發言稿

 

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

學術醜聞,正在侵蝕台灣的學術及教育根基,只要看看最近幾個媒體的標題,就知道台大學術醜聞的後遺症有多大:

1 、丟臉丟到國外!知名學術網站報導台大論文造假。

2 、台大校長歷史新任務:建造造假學術廟堂?

3 、楊泮池「學術不倫」讓台大蒙羞,學生連署拒當「代罪羔羊」。

4 、賺錢第 1 、血汗第 2 、論文涉假,沉淪的台大醫院。

5 、不止台大論文造假,北醫教授鄭雅文也坦承錯誤校方調查。

6 、可悲!台大案效應台灣淪「學術詐騙王國」,論文投稿得先做「誠信說明」

7 、郭明良、楊泮池造假醜聞延燒,十年高教代表字:假!

從這些來自民報、上報、風傳媒等媒體的評論及新聞標題中,可以看得出來,這次的學術醜聞,不只讓頂尖大學的台大蒙羞,台大醫院都受到牽連,而且涉及的學校不只一所(年輕人的 bbs 討論才真熱鬧,靠北生科也很精彩)。糟糕的是,台灣更被視為「學術詐騙王國」,論文投稿得先做「誠信說明」。連帶地,十年高教代表字,出現一個「假」字!

其實更多的報導及評論,不只要求調查報告要趕快公布,有些(包括台大師生)更要求台大校長必須辭職負責!學術界會有如此要求,主要是此次案件影響實在太大,如果不及早公布,不只台大聲望受挫,甚至社會對學術界的觀感都受到很深的衝擊。

再拖下去,等報告出來,不管結果如何,報告的可信度都會受到質疑!這恐怕是台大、教育部及科技部必須小心謹慎的地方。這也是擔任台大生命科學院學術倫理調查小組主席、生命科學院前代理院長閔明源,接受專訪時會說出,「科技部跟教育部要台大在很短的時間內交出完整的報告,但是感覺是他們又不相信這個報告,已經拿了鞭子在等我們報告出來後把我們鞭死。」(民報)

閔院長的擔心是對的:拖了這麼久,不只官方,恐怕學術界及社會大眾,都會懷疑報告的可信度!

 

這樣的發展,讓任何關心學術研究及高等教育的社會一份子,實在不得不憂心!被看輕的學術機構,如何吸引未來的學子,投入學術研究?如果連教師都帶頭造假,我們如何擔起培育下一代學術誠實的責任?

官方及學校企圖補救,開始啟動防範措施,要求計畫申請者及學生,修習學術倫理課程!但此舉,批評者多,怪不得會出現媒體報導,「校長犯錯學生上倫理課,陳芳明、廖運範批:荒謬!」(民報)

 

寄望透過一門學術倫理課程,矯正歪風,未免一廂情願!設立學術倫理辦公室,也只是亡羊補牢而已!學術誠實(Integrity)必須從教育過程,各種報告寫作練習中,逐漸養成!因此,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中的資訊素養(國內將它窄化為資訊科技素養),就必須開始啟動,教育學生切勿抄襲。大學以上的研究方法課,更是最重要的機會教育所在。

學術誠實文化的紮根,台灣有待努力者多。最近新任科技部長的一席話,尤讓我們感慨良多,「論文引用與數據,會隨科技變化會一直不同,過去只要把出處寫出來即可,但十幾年前開始,學術界即認為論文不能有超過一整段引用,有些作法十年前沒有問題,但現在就有抄襲爭議。」(風傳媒)

這樣的發言如果屬實,見證我們職司學術研究的部長,對學術研究規範的陌生。筆者在 1987 年到美國讀博士時,即被教育:不是自己的話,不只要交代來源,更必須轉寫!而且,引用超過三行以上,必須左右縮格,並註明引用出處!

這一些,早已是西方的學術傳統,不是近十幾年的事!很可惜,我們的學術訓練,一直沒有注意何謂 Integrity ,只是學會一些方法與工具,仍沒有學會「尊重」二個字!博士生送出去一年,如果不深入,怎可能學會西方學術文化的深層習慣?

其實,科技部或教育部,眼前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讓此案盡快水落石出,更需要盡快建立抄襲、竄改、偽造等等學術欺騙的完整案例資料庫!這樣的資料庫,讓教師可以在上課時,舉例讓學生了解欺騙的各種現象及嚴重後果,間接建立我們健康的學術誠實文化!

 

當然,政府及科技部也必須痛自檢討,如果不是一、二十年來,盲目追求所謂的 3I(SCI 、 SSCI 及 A&HCI)論文,而且唯量是問,怎會出現所謂的 I 級人?怎會出現教師升等、申請計畫,及博士生畢業唯 3I 論文是問的現象?

 

這就是當前學術醜聞產生的動因:為了衝數量,掛名最容易;為了衝數量,抄襲、竄改及偽造在所不惜;為了衝數量,專找影響因子邊緣化的期刊!結果就是產生多年來屢受批評的:論文量可以世界排行在前,引用率卻吊車尾的特殊學術景觀!

 

為了台灣的學術研究及高教未來,我們必須徹底了解何謂 Integrity ;讓它的內涵,植根在我們文化的深層部分,不管是學術研究現場,不管是教學現場,還是教育行政現場!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王純娟

大學教師負有研究之責,惟研究若無「誠信」(integrity),如何教大家相信研究成果,學術又如何進步。台大拿了全國最多教育資源,卻在 2016 年 11 月爆發郭明良研究團隊長期論文造假,台大校長楊泮池身陷其中卻試圖切割,戀棧權位,完全喪失作為台灣高教龍頭首長應有之高度與表率。再由下級單位(院)組調查小組,涉案的校長未停職接受調查,下級單位會調查出什麼結果?答案可想而知。

王純娟並質疑,台大教評會亦怠忽職責,理應解聘之人,卻任由他從去年 11 月 11 日公開說要辭職,三個月後還在職、且本薪之外多領 250 萬/年,當真是從學術到做人都是「騙」?王純娟認為,陳良基不應該一上台就忙著散財;科技部要不要控告郭明良造假團隊,代表人民把科技部鉅額的研究經費(民脂民膏)追討回來?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厚銘

    形式化、量化的評鑑標準,以及追求速成績效的心態,長期造成不少理工醫領域學者習於以衝論文篇數、累積點數、甚至是互相掛名、搶奪指導學生功績的方式來追求名利地位。這股歪風也早已經由教育部的評鑑制度和科技部所推動的 TSSCI 與 THCI Core 等期刊收錄名單擴散到人文社會科學。配合著「五年五百億」等所謂追求世界一流大學排行的補助措施,大學的教學功能亦受到擠壓,而失去教育的實質、損及學生權益。此次台灣大學論文資料造假事件,對台大、甚至整個台灣學界的國際聲望,無異是讓之前揠苗助長的世界百大政策完全付諸流水,更凸顯出這些排名與評鑑制度本身的虛妄與虛偽。

    教育部與科技部不思積極介入事件的調查與處理,以端正學術風氣,並扭轉重理工輕人文、重發表輕教學的走向。科技部甚至還在這段時間仍不斷在北、中、南舉辦只宣達政策不收集反對意見的說明會,藉以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積極推動比 TSSCI 與 THCI Core 更為嚴苛、黑箱,卻一樣形式化、量化的「學門期刊排序」之評鑑標準。這不只無助實質審查的落實,還持續強化少數學閥與機構壟斷學術發表園地與學術資源的現況。

    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雖值得肯定,但如果前述速成與形式化的心態文化未改,在校務評鑑與個人升等與評鑑制度上,一樣不會帶來實質的改變。學校仍是要求個別學者填表提供量化研究表現資料,以供校務評鑑與升等之用。以致停辦系所評鑑的美意,頂多只是讓大學教師少填一次表格而已,而無實質意義。社會大眾更無需擔心各級學校就此沒了「健康檢查」。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校副教授周平

首先,教育部所委託成立的高教評鑑中心本身,是一個學閥擴張權力和利益網絡的溫床。從大多數歷屆主管及其部屬的出身背景和他們與各大學盤根錯節的過從關係,我們可以確定,高教評鑑中心從來就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評鑑機構。

其次,為了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各私立大學紛紛捨年輕博士不聘,改而大量延聘教育部退休的高官或國立大學人脈和金脈皆佳的主管級教授,到私校坐領雙薪、擔任門神。從實效來看,許多大學確實因此挺過評鑑,獲取大量獎補助款項。這說明,評鑑助長了傳統文化中借勢借端、便宜行事的歪風。

再者,指標化的評鑑對受評單位而言,有如以單一標準尺度來衡量理應多樣的大學。導致各大學改以績效主義治校,對教職員施壓,要求他們在每個學期和每個學期中都要有能以量化數據顯現的成果。從此,大學中的研究、教學、服務和輔導,紛紛走向形式主義、短期速成、做假造偽的歧途。

 

我必須尊敬的表達不同意見。首先,以建康檢查類比評鑑,是個謬誤。我親身聽過太多官員和大學主管有同樣的說法。由於大學法第五條的制肘,許多系所戰戰競競地超時超量準備評鑑,並且想辦法隱藏自己的"疾病",這樣的"建康檢查"顯得太不健康了吧!其次,外部評鑑與內部評鑑(教師評鑑)相互參照,造成教師被過動、謹小慎微,嚴重介入教師的自主性和身心狀態,使得"健檢"還沒開始,許多老師已經身心俱疲了。台灣的系所評鑑是抄襲美國 WASC 的,但人家是申請制,我們的強制性的,畫虎不成反類犬。人家評的是 programs,當今世上鮮少有國家在進行以系所為單位的評鑑。再者,倫理面向的問題,為了評鑑而教學、輔導、研究、服務,把手段和目地錯置,不容易產生把學生當作目的本身的良師。第四,衍生的權力網絡已盤根錯節。查查看,高教評鑑中心有多少學官兩棲,再看看各大學多少雙薪教授和門神吧!他們可不是個別存在的,他們是個網絡,相互照顧、交叉持股呢!五,現有評鑑制度在方法論上預設錯誤,無法在信效度上產生客觀性。本體論上更是糟糕,做為生活世界的大學,被系統的評鑑殖民, 人(大學、教師、職員、學生)被原子化安置,溝通理性崩塌。這次終止系所評鑑是遲來的正義,太遲了。並且早已盤根錯節的權力網絡仍然頑強,他們正計劃用 IR 借屍還魂、借殼上市,而且是要收費的。教育部並沒有全面廢除評鑑,不要誤解。校務評鑑仍會繼續。但一些朋友(包括我)建議教育部減少指標到最低限度、訂消極性規範,確保大學不違反普世人權和教育基本權。也訂一些積極性鼓勵措施,鼓勵大學提高公共性、保護基礎學科,以最低門檻規範,不要過度干預,讓大學真正發展特色。目前大學法第五條也修法了,重回大學法第一條的精神稍可期待了。但大學法中仍部份條文讓教師痛苦不堪,我和謝青龍也因此成為不及格教師。這種惡法仍需努力修正,回歸教師法。公共課責取代官方課責,讓攬權自重的既得利益網絡無所依附,仍是艱鉅的任務。

:::

搜尋

訂閱電子報


密碼:8382438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8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